IMG_5754

 

野上烘焙工房今年度的第二場講習會, 將舉辦於2014年10月2日。

以高筋麵粉為主軸、吐司作為呈現展演,除了同樣探究麵粉本質、也期盼對於吐司的樣貌能有更多的詮釋。

敬請各位屆時撥冗參加:)

 

正式的報名資訊以及報名流程即將發布,

一旦有最新消息都會公布在這裡,所以煩請持續關注部落格!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IMG_7103 IMG_7106  

大家才剛進入講習會場,互道完早安,匆匆翻看完方到手的講義,就一個個迫不及待的挽起袖子,上來台前一起製作德式凱薩餐包。

這邊選用的是德式萊茵粉,帶有裸麥香氣,而為了製作出さくさく食感,除了酵母加比較多,製法中也讓油脂先下(若是將之改為液態油則會更加酥脆)、給予較多攪拌、麵團呈現較硬的狀態,在分割滾圓鬆弛後,用凱薩的特殊壓模壓出花紋。

IMG_7145  

要訣是垂直的壓下去,且因為酵母多所以動作要快。手粉使用裸麥粉的原因是,當手粉與麵糰的同質性較低時,較不容易沾黏,比較可以維持壓下去的紋路。沒有專用的壓模,也有人使用刮板或者手折的方法去呈現。

烘烤的部分要注意的則是,需要很多水分。不管是入爐或在爐內都需要給予蒸氣,一出爐也要在表面噴上大量水分,麵包就會有很漂亮的光澤。

IMG_7173 IMG_7175 IMG_7205   

帶點裸麥風味,且斷口性佳,非常適合夾入內餡,德國傳統就常見以搭配生菜或者肉片作為一天的開始。講習會當中也常常是好吃方便而且非常受歡迎的配餐麵包。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做麵包有四大要素:麵粉、酵母、水、鹽,再依據製法、選材、以及添加附材料之與否與多寡,而有千變萬化的麵包種類。野上麵包工房的第一年度,先就吐司麵包、法國長棍、可頌丹麥等基本款式的麵包,以不同製法去探究工程對於口感及風味上的影響;第二年度則選定了「麵粉」作為主軸,首場講習即以成分單純的法國麵包來呈現,即使同樣使用液種法,不同筋性的麵粉製作出的成品,會有怎麼樣不同的結果呢?

 IMG_7053.JPG  

液種(Poolish)的製作,為使用麵粉及水,以同等之比例,加上一點酵母,用手混拌均勻即可。攪拌完成的溫度落在攝氏2225度之間為宜,而若溫度越低,小麥甜味則較容易展現,這是少量酵母、長時發酵之下,糖分分解速度慢、於是甜味殘留較多的結果。

IMG_7134.JPG IMG_7137.JPG  

攪拌完成的液種,先於室溫放置二至三小時,再放入攝氏5度之冷藏空間至少十五小時。使用前須先回溫,當液種膨脹至約三倍大、按壓中心呈現稍陷的狀態,則可準備加入主麵糰。為了減少對液種組織的破壞,師傅將主麵糰之水分滑入液種盆邊,以利脫盆順利。

IMG_7187.JPG  

IMG_7190.JPG IMG_7191.JPG IMG_7193.JPG   

這次用以比較四種麵粉的配方,是30%液種的做法。師傅們製作麵包時,液種比例可以選擇從30%70%,而其比例高低則依據所想追求的風味以及延展性等喜好去做決定。比例越高越不容易操作,但是水合作用的完成度較高、所以主麵糰的攪拌時間就可相對減少。除此之外,使用液種製作的麵包,發酵的香氣跟風味更為濃厚,也是此法備受喜愛的原因之一。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野上烘焙工房本年度的主軸是「麵粉」,第一場活動除了探究不同筋度的麵粉,對於麵團的操作、麵包的風味與口感等方面有何影響的講習課程以外,更與共同開發Melanger麵粉的大陽製粉合作,移師九州,深入小麥田以及製粉工廠,親身感受從麥穗到麵粉的歷程。到了九州,當然不能錯過當地的人氣麵包店。在野上太太、美娟、奕萱,以及大陽製粉的近藤先生與久保小姐的帶領下,大夥兒乘著中型巴士驅車前往拜訪。

 

 IMG_6741.JPG  

在麵包店之前,先行拜訪的是一間烘焙器材店。原田雅之師傅在十數年前,毅然辭去工作,在美麗的阿蘇火山開設了自己的麵包工房,以優質的材料製作美味的麵包、甜點以及果醬。而前陣子更開設了這間烘焙器材店,並且在二樓建造烘焙教室,時常舉辦課程,深切落實在地經營,讓自家烘焙的樸實與安心的實現更加容易。

 IMG_6790.JPG  

師傅們一進店門就立馬逛開了,各個滿載而歸。

IMG_6757.JPG  

 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IMG_6728    

 

在烘焙過程中,澱粉酵素的存在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。

 

首先是麵包的烤色。

不管是配方中添加的糖、還是經澱粉酵素分解出來的還原糖(Reducing sugar),糖在麵包中的功用,除了提供甜味,很重要的就是給予酵母發酵、產生二氧化碳及酒精的營養來源,以及在烤焙過程中產生著色反應。

烤焙的著色反應強烈與否,與兩種作用相關。一是糖的焦化作用(Caramelization),糖量與烤色的深度成正比;二是褐色反應(Brown reaction),產品當中的蛋白質氨根(-NH2)(麵粉含有蛋白質)與還原糖(澱粉酵素所分解出之葡萄糖及麥芽糖)結合,產生棕黃色的類黑素(Melanoidin),使得烤色加深。

 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IMG_4332.JPG  

 

在麵包的發酵過程中,酵母分解糖類,產生二氧化碳及酒精,並且儲存於麵筋形成的網狀結構當中的網孔。在加熱之後,氣體脹大使麵包體積變大,而溶解於液相中的氣體、或者低沸點的液體,也釋出並且脹大造成同樣效果。

糖類的來源,除了配方中的砂糖或葡萄糖等添加糖,就是藉由澱粉分解酵素將存在於澱粉中的麥芽糖給分解出來。

 

澱粉分解酵素(Amylase)屬於水解酵素(Hydrase),澱粉若受到酵素的水解作用,則會降低黏度、加入碘液後不再呈現藍色(直鏈澱粉之被分解)、出現還原根(分解出來的麥芽糖即為還原糖)、分解多醣體(澱粉之糖苷鏈)成為麥芽糖及糊精(dextrin)

然而澱粉外層有細胞膜,阻隔了水份侵入、酵素以及其他物理化學作用,如果細胞膜完整,酵素即無法與細胞當中的澱粉粒作用。

破壞細胞膜的方法主要有二: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Trigo    

‧謝謝各位朋友的熱烈詢問,本次的九州麥穗深度參訪之旅,即日起開放第二階段的報名,不限定麵包師傅資格

 所有喜歡烘焙、熱愛天然食材、在乎麵粉製程的朋友們,歡迎一同來體驗農場到餐桌的真實感動!

 名額有限,敬請把握!

 

本年度第一場野上烘焙工房的講習會,以麵粉為主軸,除了探究各種筋度麵粉所做出的法國之間的差異,

特意移師至日本,參訪當地的麵包店、甚至參與從親手收割小麥到製粉廠的流程,

絕對可以帶來更有趣且豐富的收穫!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各位不好意思久等了,本年度野上烘焙工房的講習課程,預計將舉辦三場。

先大致透漏第一場約為六月初,地點在日本。

而詳細的主題、時間、地點,以及其他場次預告和報名資訊,待工房這邊的籌備告一段落,就會盡快發布在部落格知會所有朋友!

萬分感謝、以及煩請持續關注:)
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麵粉和水揉合成團,濕黏糊軟的麵團經過烘烤後便成蓬鬆綿柔的麵包,其中的關鍵即是澱粉的熱變性。

麵粉之中,澱粉約占七成。小麥澱粉與水混和後,澱粉粒子吸水膨脹;溫度上升,到大約攝氏55度,糊化作用使其呈現黏稠的膠狀;而再繼續加熱至攝氏85度以上,水分漸漸蒸發,澱粉之膠體溶液則漸漸變白且凝固。

前述的加熱歷程中,最重要的有兩個作用。其一為「糊化(膠化)作用」(Gelatinization),也可稱為α化,這讓生澱粉的植物氣味消失、並且將粗糙的口感轉為滑順,於是變成適合食用的狀態;其二即為「固化」,水分蒸發,糊化的澱粉變為濁白色的海綿狀,於是麵包的蓬鬆柔軟就應運而生。

澱粉又可分為直鏈澱粉(Amylose)及支鏈澱粉(Amylopectin)。直鏈者低溫時即開始α化,糊化的程度較高,但同時也使得澱粉較容易老化;支鏈者則相反,較高溫才開始α化,糊化程度相對較低,然而卻可延緩澱粉老化。

烘烤完成的麵包,其中澱粉有的完全糊化、有的部分糊化,而已糊化的澱粉由不可溶轉為可溶性而柔軟。在冷卻甚至久置以後,其中的水分被麵筋給吸收,可溶性澱粉變為不可溶的同時,麵包的口感開始硬化;若是對硬化的麵包加熱,不可溶性澱粉從麵筋吸水,於是部分又轉化為可溶性澱粉,口感再次變的軟化。在硬化與軟化的循環之間、或者硬化的持續之後,膠體漸漸變成結晶而無法再回復,而這就是澱粉的退化作用。

IMG_5702  

為了防止麵包老化的速度過快,可以從幾個方面調整。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IMG_3757  

製作麵包,最不可缺席的就是麵粉。而作為麵粉者,以小麥為主流,何以如此呢?我們都曉得小麥的主要成分是澱粉,而除此之外對於成品麵包有著絕大影響的,就是其中的蛋白質了。

小麥蛋白質當中所含之醇溶蛋白(Gliadins)與麥穀蛋白(Glutenins),擁有不溶於水但會吸收水分的特性,在施以外力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具黏性及彈性的網狀麵筋組織,於是構成了麵包的骨架,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因而可以在延展開來的麵筋當中被保留。也就是說,小麥蛋白質含量越高的麵粉,越能製作出膨脹程度較好的麵包。

小麥以外的穀物,當然也可以磨製成粉製作麵包或其他麵點,只是由於少了醇溶蛋白與麥穀蛋白,麵筋組織的缺乏,使其無法如同小麥麵粉製作的麵包那樣膨脹,這也是為什麼裸麥粉高佔比的麵包通常都沉甸甸硬梆梆的原因(裸麥僅含有微量醇溶蛋白,而這樣的含量並不足以構成麵筋組織)

筋度的高低取決於蛋白質含量的高低,硬質小麥的蛋白質含量較高、軟質小麥則相反,台灣習慣以高筋、中筋、低筋作為麵粉用途的區分標準,大約以11.5%9.5%的蛋白質含量為其界限。

DSC_2536  

麵粉的包裝上除了蛋白質含量,也幾乎都會標註了「灰分質」的占比。所謂灰分,即是存在於小麥麩皮與胚芽等部位的礦物質成分,例如纖維質、鎂、鉀、磷、鐵等。一般來說灰分越多、麵粉等級越低。這是因為以前在製粉過程中,去除掉麩皮及胚芽部分的白麵粉被視為較精緻的上等麵粉,灰分質較高的麵粉產粉率較高但雜質相對較多、價格也較便宜一些。然而現在注重營養價值、且飲食習慣改變了的風氣下,柔軟潔白的吐司之外、粗食以及低糖油的硬質麵包的被接受度大大提高,於是灰分不再是麵粉等級的絕對準則了。

不同小麥種、搭配不同的研磨工法,造就了現在千百種麵粉爭鳴的態勢,各家無絕對高下,端看追求之風味、口感去做選擇,更甚者也可混和搭配使用以使之各自發揮所長。例如Melanger麵粉,即是特別挑選了優質的日本九州小麥,為了展現它的特殊風味,所以即使其蛋白質含量稍稍偏低,仍以此種小麥作為主要調性,混和以北美地區的硬質小麥去撐起蛋白質含量的不足。

野上烘焙工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